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入门:从神经元Spike到LocalFieldPotential

大脑由数十亿神经元构成复杂网络,这些细胞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,形成感知、认知、记忆等各类脑功能。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凭借多位点同步记录能力,突破传统单通道记录的局限,使神经元个体放电与群体协同活动的并行观测成为可能。要掌握这一核心技术,需先厘清其靶向记录的两类关键信号——神经元Spike与局部场电位(Local Field Potential,LFP)。

多通道电生理

神经元Spike:单个细胞的活动印记

神经元Spike,即动作电位,是神经元对外界刺激或内部信号产生反应的基本形式,也是单个神经元活动的直接表征。其产生源于神经元膜电位的快速变化,当细胞膜受到足够强度的刺激时,离子通道迅速开放,钠离子内流引发膜电位去极化,形成短暂而尖锐的电信号脉冲。这种脉冲信号具有全或无的特性,幅度通常在几十微伏到一百微伏之间,持续时间仅数毫秒。

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对Spike的记录,依赖于微电极阵列对神经元附近电场变化的捕捉。电极尖端需贴近神经元胞体或轴突起始段,才能有效采集到这种局部化的快速信号。对Spike信号的分析,核心在于spike sorting(锋电位分类),通过信号的幅度、波形特征等参数,区分不同神经元的放电活动。这一过程能明确单个神经元的放电频率、放电模式等关键信息,帮助研究者定位特定神经元在神经环路中的功能角色。

Local Field Potential:群体活动的宏观呈现

与Spike记录单个神经元活动不同,Local Field Potential记录的是电极周围一定范围内(通常数百微米)大量神经元同步活动产生的综合电信号。这些信号主要来源于神经元树突的突触后电位,以及神经纤维的局部电流,其幅度可达数毫伏,频率范围覆盖从0.1赫兹到数百赫兹的宽谱区间。

LFP的形成与神经群体的同步化活动密切相关。当大量神经元在相同时间尺度上产生突触后电位时,其电场效应会相互叠加,形成可被电极捕捉的宏观信号。多通道电生理技术对LFP的记录优势在于,能通过多个电极位点的信号对比,构建神经活动的空间分布图谱,揭示不同脑区或同一脑区内不同位点的群体活动协同性。对LFP的分析常聚焦于特定频率波段(如theta波、gamma波)的功率变化,这些波段的波动与学习记忆、注意力等脑功能状态存在明确关联。

多通道技术:整合个体与群体的观测工具

多通道电生理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Spike与LFP的同步记录与联合分析。两种信号虽源于不同尺度的神经活动,但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:Spike的发放模式会影响局部区域的同步化程度,进而改变LFP的波形特征;而LFP所反映的群体活动背景,又会调控单个神经元的兴奋性,影响Spike的发放概率。

技术实现层面,多通道电极阵列的设计是关键。阵列需兼顾微电极的空间分辨率与信号采集的稳定性,确保同时捕捉到单个神经元的微弱Spike信号和群体的LFP信号。信号采集后,需通过专用数据处理系统进行降噪、分离与分析,剔除电噪声和运动伪迹对信号的干扰,保障数据的可靠性。这种技术体系为从微观到宏观解析神经活动提供了统一的观测平台,让研究者既能追踪单个神经元的“精准指令”,又能把握神经群体的“协同节律”。

神经元Spike与Local Field Potential信号分别承载单个神经元与群体神经元的活动信息,其同步记录与联合分析,为从微观到宏观解码神经环路功能提供了直接手段。多通道电生理技术的成熟与应用,不仅深化了对大脑信息处理规律的认知,更在神经疾病机制研究、脑机接口开发等领域搭建了关键技术桥梁。